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日军的大屠杀,不是到了南京才开始的,也不仅限于南京一城。1937年8月13日,日军惨绝人寰的屠杀即已开始。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日军进占上海虹口、杨浦、闸北等地,封锁所有通往外界的道路。
居住在上述地区的居民,“以祸起仓促,未遑逃避”,“(日军)将此无辜居民,以刺刀大刀屠杀,而以吴淞路一带被日兵所杀死者尤多,以致尸体堆积,血流成河”。
—— 1937年9月9日《字林西报》报道了9月8日由上海开往嘉兴的难民列车,在上海松江遭到日机轰炸的场景
——1937年10月4日美国《生活周刊》刊登了一张题为“日军空袭下的上海南站”的照片,真实记录了侵华日军轰炸上海火车南站的暴行,轰动了海内外
至1937年10月26日,日军已经突破中方防线,中方决定,撤出该地区军队,仅在闸北留下第88师262旅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420余孤军驻守四行仓库。
四行仓库的东南两面是苏州河和租界,其余方向则被日军团团包围,成为一个“孤岛”。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日本军队,为了迷惑敌人,四行守军号称800人,史称“八百壮士”。在日军重重包围下,“八百壮士”孤军奋战,誓死不退,坚持战斗四昼夜,以阵亡10余人、伤20余人的代价,击退了日军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的数十次进攻,毙敌200余人,表现出视死如归的中国军人的气概。
△“八百壮士”
△血战中的四行仓库
短短四天时间,“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消息传遍了全上海,“八百壮士”成了上海民众心中的英雄。隔河目睹“八百壮士”战斗壮举的众多外国记者,也连续发出了大量战地报道。《泰晤士报》刊文表示:“‘八百壮士’为中国战士争光荣,为中国主权永保卫,为民族生存而奋斗,是为人道而战,为文明而战,为和平而战。”
日军本着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决心迅速结束上海战事,歼灭淞沪地区中国军队。面对危局,为避免中方数十万军队被围歼,中国军事当局于11月8日晚下令全军撤出淞沪战场。11月11日,在沪西地区担任掩护任务的中国军队奉命撤出最后阵地。11月12日,日军攻占上海,11月13日,中国政府发表《告全体上海同胞书声明》,宣告上海陷落。
淞沪会战,是卢沟桥事变后中日两军进行的第一次战略规模决战。中华儿女以众志成城、慷慨赴死的大无畏精神,粉碎了日本三个月迫使中国投降的狂妄迷梦,为中国沿海工业、文教机构等向后方迁移争取了宝贵时间,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军民反抗侵略、奋战到底的坚定决心。
参加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百壮士”后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群体。
THE END
来源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编辑丨葛欣
审核丨郑继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