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燕赵大地,沃野千里。连绵的太行山麓板栗飘香,广袤的华北平原麦浪翻金,蜿蜒的渤海之畔渔获满舱,辽阔的坝上高原牧草肥美。这片承载着厚重农耕文明的土地,正焕发出现代农业的蓬勃生机。在河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省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供销合作社系统以崭新的姿态融入发展大局,成为连接城乡、服务“三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五年来,河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以“补网、强网、用网”行动为抓手,着力构建现代化为农服务体系,通过重塑组织架构、优化服务功能、创新运营模式,加快实现从传统经营主体向综合性服务平台的转型升级。
政治引领把舵定向
在时代浪潮中重塑供销新优势
未来三到五年内,超过6万家“供销好便利”“供销好生活”门店将覆盖河北乡村。
供销合作社的根脉,深植于农村,紧密连接着农民。在新时代的坐标下,如何筑牢根基、激发活力?河北供销的回答是:强化政治引领,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找准方位,在深化改革中重塑核心竞争力。
河北省委、省政府将供销合作社工作置于乡村振兴大局中统筹谋划。2021年出台《关于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方案》,以完善组织体系、提升服务能力、深化企业改革、创新治理机制为重点,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2024年印发《关于开展供销合作社系统“补网强网用网”行动的通知》,针对系统网络中存在的“衔接不畅、功能薄弱”等问题,部署实施织密、做强、用好服务网络的系统性工程。
全省一张网,合作创市场。河北省供销合作社以“补网、强网、用网”三大行动为总揽,全面推动系统功能重构与服务质效提升。
河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构建起高效的省市县三级农资经营服务体系。
“补网”强基固本,打通城乡“微循环”。针对“有点无网、点破网断”的困境,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加强顶层设计,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着力补齐经营网络。河北省社聚焦培育省级龙头企业,发挥供销惠民、供销菜大师、供销手拉手等省属企业的“头雁效应”,进一步加强省市县乡村五级供销合作社业务联系,全力贯通城乡节点。未来三到五年内,超过6万家“供销好便利”“供销好生活”门店将覆盖燕赵乡村,在实现千亿级营收目标的同时,更将优质便捷的服务延伸到农民家门口。
“强网”创新驱动,提升服务“价值链”。河北省供销合作社以开放合作凝聚合力,以数字技术赋能运营,以品牌建设引领产品升级,系统打造“供销原创品”等特色产品系列,通过畅通“农产品上行”与“消费品下行”双向通道,成功实现了从保障“走得通”到促进“卖得好”的跨越,在提升农产品价值的同时,也为城乡消费者带来了更优质的服务体验。
“用网”赋能增效,激活节点“多功能”。河北省供销合作社推动服务节点从“单一功能”向“综合平台”升级,实现“一网多用、一点多能”。在农业生产端,服务向全链条延伸,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在流通端,深度参与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夯实冷链物流网络;在助农增收端,则通过领办合作社、健全产权交易平台,拓宽农民致富路径。通过一系列举措,让供销服务精准直达田间地头与居民餐桌,将网络优势切实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实效。
“三网”协同,系统联动,一张覆盖全省、上下贯通、功能多元、合作共赢的现代化为农服务网络正越织越密、越织越牢。
聚焦主业深耕服务
在广阔天地里彰显供销担当
为农服务是供销合作社的立身之本、生存之基。河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聚焦主责主业,不断延伸服务链条,在农资保供、社会化服务、农产品流通等关键领域精准发力,彰显“国家队”的使命担当。
河北省供销合作社京津冀保供基地。
——农资保供“压舱石”,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农资是粮食的“粮食”。依托河北省农资集团公司省级龙头企业带动,河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构建起高效的省市县三级农资经营服务体系。2024年,全系统供应化肥536万吨,市场占有率近7成,承储国家和省级化肥63万吨、农药2000吨,在春耕、“三夏”生产、秋冬种等关键农时,有力保障了农业生产“不断档”。
在卢龙县,“绿色农资”升级行动试点成效显著。通过组建农资采购联盟、实行集采直供,卢龙县供销合作社与大型厂家直接对接,从源头上为农民降低生产成本。卢龙县社还创新开发“智慧农服云平台”,实现农资从仓储到配送的全流程可追溯的信息化服务。
科技赋能推动绿色农业迈出坚实步伐。卢龙县社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玉米化肥农药减施增效试验,通过“农资+农技”模式,实现了化学肥料减施10%至15%,除草剂减量20%至25%,粮食增产3%至5%。这一增一减之间,是农业绿色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目前,卢龙县绿色农资占比稳定在25%以上,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卢龙样本”。
——农业社会化服务“国家队”,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面对“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的难题,河北省供销合作社挺身而出。全省系统建设生产性为农服务中心983个,托管土地面积729万亩,2024年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5230万亩次,成为服务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
沧州市供销合作社推动服务模式全面升级,从“耕、种、管、收”等基础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延伸。服务作物从玉米、小麦等主粮扩展至油菜、苜蓿等经济作物,还通过北斗定位监控系统全覆盖、组建柴油配送加油车队等创新举措,实现服务高效化、规范化,显著提升了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沧州考察时指出,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沧州市供销合作社将总书记的嘱托落到实处,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突破口,全力投身盐碱地治理;联合河北省科学院、沧州市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等科研机构,开展藻类改良盐碱地示范、旱碱麦适宜菌剂拌种、氨基酸加钾肥叶面喷施等技术试验,并自主试种捷麦19、沧麦6002等耐盐碱品种。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正焕发着绿色的生机。
在推进技术改良的同时,沧州市社创新构建产业体系,牵头成立盐碱地品牌管理协会和品牌管理公司,统筹负责特色农产品品牌授权、标准制定、产品溯源等工作。通过打造完整产业链,去年仅旱碱麦产品就销售240余吨,成功将生态短板转化为产业优势,走出了一条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振兴之路。
——农产品流通大平台,打通出村进城“快车道”。
河北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
如何让河北的优质农产品卖得快、卖得好?河北供销合作社系统用深耕细作的实践给出了答案。2024年,全省系统实现农产品销售额3586亿元,37家合作社(企业)入选“河北净菜”进京蔬菜供应重点单位名单,4个农产品品牌入选全国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案例。
这张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一套线上线下深度融合、高效协同的立体化流通体系。线上,供销合作社系统充分发挥“832平台”优势,持续深化消费帮扶,实现交易额超51亿元;线下,扎实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建设县域产地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项目23个,全省系统冷库库容达59万吨,为农产品保鲜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燕山脚下的迁西县,神农杂粮专业合作社依托东莲花院乡供销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成功打通“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销售通道。合作社的新农人们架起手机,在快手、抖音等平台化身田间主播,通过短视频记录与直播推介,将有机农业真实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从春播的希望到秋收的喜悦,每一帧画面都传递着品质的承诺,让来自“云端”的消费者买得安心、吃得放心。与此同时,合作社积极响应县政府推动的“全国百城迁西板栗栗蘑直营店工程”,率先落地首家品牌直营店,以实体窗口增强消费信任,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带动当地农户增收120万元。
如今,合作社已与多家知名企业和平台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累计带动超过5000户农户共同致富,其经营的5大系列、20余种有机农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份,成为推动迁西县有机农业发展的标杆力量。
——再生资源回收“生力军”,绘就乡村生态新画卷。
积极响应国家“两新”政策,河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在再生资源回收领域焕发新活力。目前,全省系统已拥有70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和1400多个回收站点,初步构建起“县域分拣中心—乡镇(街道)中转站—城乡回收网点”的三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2024年,全省系统再生资源销售额突破241亿元,绿色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河北省社所属河北省再生资源公司与吉利汽车集团强强联合,组建河北供销手拉手循环科技公司,共同拓展汽车精细拆解与高值化利用新赛道,为资源循环利用注入科技动力。
在黄骅市,一辆辆喷涂统一标识、配备智能定位的“哗哗回收车”,正沿着智慧规划的16条线路,穿梭于各个社区之间。这套由黄骅市供销合作社控股企业——奇迹再生资源公司创新的“以车代库”模式,以其灵活高效的特性,有效破解了传统回收站成本高、覆盖低的难题,全年可节省仓储费用40%以上。
居民通过“互联网+回收”小程序,可实时查询回收价格;回收车搭载的图像识别系统,能在3秒内精准识别300多种可回收物。凭借“统一标识、统一车辆、统一衡器、统一服务”的标准化运营,这套模式不仅解决了回收“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更重塑了行业规范,赢得了居民的广泛信赖。
——农村产权交易“稳定器”,激活农村“沉睡资产”。
依托覆盖全省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全省系统为农村要素流动搭建了阳光平台。全省建立交易机构159家,乡镇覆盖率达96.4%,累计实现农村产权交易鉴证额超过3000亿元。
近日,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一宗4000余亩农村土地流转项目,在秦皇岛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顺利完成。经过多轮竞价,该地块一年期使用权以总价167.88万元成交,溢价率达118%,为当地村集体增收90余万元,原本无人问津的收储土地变成了助农增收的“金土地”。
过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往往不透明、不规范,容易造成资产流失和基层矛盾。如今,供销合作社构建的覆盖全省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让交易过程在阳光下运行。通过“规范化、公开化、数字化”交易,闲置的土地、厂房、林权等“沉睡资产”被成功激活,真正让集体增实力、农民得实惠,走出了一条产权活、乡村兴、农民富的共赢之路。
深化改革锐意创新
在破立并举中激发内生动力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河北省供销合作社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持续创新的智慧,推动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
河北供销大厦新合作广场。
——社有企业大刀阔斧重组,重塑市场竞争主体。
长期以来,“小散弱”“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制约了社有企业的发展。面对这样的困境,河北省供销合作社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战略性重组,将169家企业压减至70家,重组为供销经贸、种业、城乡发展、数字信息四大板块,构建起功能清晰、优势互补的新格局。
河北省供销经贸集团扛稳农资保供主责,年供应化肥超500万吨,并将产业链延伸至“海晶”食盐、棉花纺织成衣,以及汽车精细化拆解与再制造领域;种业集团攥紧农业“芯片”,整合五大农场资源,创新性地打造“从一粒种子到一桌好饭”的全产业链模式,用“供销菜大师”团餐业务撬动产业链;城乡发展集团转型为城乡融合服务商,在冷链物流、健康养老等领域开辟新战场,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数字信息集团打造供销“数字引擎”,通过“冀供优选”等平台,为“三网”行动和系统转型赋能。
社有企业的重组,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基于未来战略的乘法,消除内耗,形成协同发展的强大合力。
——“村社共建”探索新路,打开合作共富新空间。
河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以“千县千社质量提升行动”与“补网强网用网”行动协同发力,持续推进基层社分类改造与功能升级。目前,全省系统基层社已达2145个,基本实现涉农乡镇全覆盖。围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河北省社依托龙头企业优势,联合北戴河区国有平台与村集体组织,在北戴河村创新开展集体资产运营试点,合作拓展农村综合服务、发展农业产业、建设产业项目,进一步巩固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河北省供销合作社探索“社村共建”新机制。
秦皇岛北戴河村作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常年游客如织,却因大量宅基地与集体用房闲置,陷入“人气旺而收益薄”的窘境。2025年,河北省供销合作社携资金、渠道与运营优势进驻该村,探索“社村共建”新机制,构建起“省级运营公司+村级联营实体”双层架构。通过省社出资、村集体以资产经营权入股的方式,组建专业化村级运营公司,并创新建立“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治理模式,既保障村集体与农民根本权益,又实现市场化专业运营。
如今,走进北戴河村,两处闲置宅基地变身700平方米的“河北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汇聚全省580余种名优特产,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废弃院落飘出袅袅炊烟,改造为同时服务游客与村民的“供销便民大食堂”;低效集体用房升级为“供销惠民服务社”,商品价格低于市场约15%,并兼具义诊、代购等暖心功能;70亩闲置耕地建起智慧农场“河北供销九良农场”,年产40多种优质农产品直供市场。
“以前是守着‘金饭碗’要饭,现在供销合作社帮我们把闲置资源变成了‘摇钱树’,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北戴河村党总支书记李克宝的感慨,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该项目预计年为村集体增收10%,带动30多名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
“社村共建”模式精准破解了“农民财产权益难转化”的难题,实现了供销合作社网络优势与农村闲置资产的有效嫁接,为新时代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探索出一条可复制、有生命力的实践新路径。
扎根燕赵大地,深耕“三农”沃土。从“扁担背篓”的艰苦奋斗,到“数字智慧”的现代流通;从单一的商品买卖,到覆盖生产、供销、信用、环境等全方位的综合服务,河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时代变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河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始终以更宏阔的视野、更创新的机制、更务实的作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使命中勇担重任、走在前列!
THE END
来源丨中华合作时报
编辑丨张鹏
审核丨葛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