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4年至今,零售行业尤其以超市板块为代表,掀起了一股调改浪潮。反观其背后,映射的却是时代红利减退、消费习惯变革、线上冲击加剧等现实情况。
有的企业通过调改焕发新生,销售业绩与顾客口碑得以双升;也有的企业投入巨资却收效甚微,甚至加剧了经营困境。
8月27日,北京众商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众商汇)总经理陈娟女士受邀出席“坚果产业高效营销培训班”,并向与会嘉宾分享了她在赋能零售企业调改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众商汇总经理 陈 娟
以下为陈娟女士演讲全文(经中国贸协整理):
调改,绝非一次简单的装修升级,而是一场关乎经营理念、商品策略、组织管理、服务体系的深刻变革。
许多企业将希望寄托于能够通过调改扭转经营困境,重塑竞争力。然而,调改并非万能钥匙,其结果也是冰火两重天。
认清自身定位
“我们要做成胖东来!”这是许多区域性中小零售企业在启动调改时最常见的口号和愿景。
我始终坚持否定这样的认知。我们都没有认清楚自己是谁,就盲目对标行业巨头,忽视自身在资金、能力、区域、客群等方面的差异,往往这也是调改失败的第一块绊脚石。
企业的核心壁垒与差异化优势究竟在哪里?
以现场企业代表为例,你是否做到了像河北家兴集团在当地拥有极高的顾客口碑评价?还是像唐山兆丰超市、郑州先锋生活,在特定品类(如现场加工、生鲜第等)做到了极致,形成了独特标签?
由此可见,调改不是让你变成另一个谁,而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和更具辨识度。“认清自己,活好自己”是生存的第一要义。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深刻洞察其所在区域的顾客构成。
调改前,我们要进行系统的市场调研。如果是社区店,那么你是否清晰1-2公里范围内的顾客需求;如果是大卖场,你是否掌握3-5公里商圈的消费热力图。如果连服务谁都不清楚,那么调改也只是“调”了表面,无法引发“改”的本质变化。
重构经营思想
经营思想首先体现在商品策略上,而商品结构背后,对应的是特定消费人群和生活方式。
我们售卖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某个早晨,我曾同时试问两位不同岗位(企业老总和门店采购)的人早餐分别吃了什么。迥异的生活方式和商品需求,反映出的却大相径庭。
生鲜是突破口。尤其是蔬菜等品类,最易流失不同的消费人群。我们要关注小分类和特色商品,它们是构成差异化的重要一环。不要只追求量大,而应做深做透。
打造大单品。对于面积较大的门店,必须要有品类大单品的规划。如某家优秀超市单店水果日销可达25-28万元,其秘诀就在于对蓝莓、芒果、车厘子等核心单品进行重点打造和营销,而非仅依赖西瓜等常规品。这就说明,推出应季畅销分类大单品的必要性。
“四化”方向。超市3.0时代的调改方向应该是“餐饮化、厨房化、加工化、本地化”。我们要解决现代家庭“做饭难”的痛点,通过增强现场加工能力和引入符合本地口味的熟食、面点、即食菜品,打造吸引顾客的“烟火气”。
“烟火气”的打造依赖于深入的加工体系革新。这包括:
经营细化:将加工品分为成品、半成品、限时预制品,明确哪些适合现场制作;品类拓展:引入年轻人喜爱的即食小吃、轻食、季节性现制商品;深度运营:将既有分类做深做透,做出特色;4D管理:引入餐饮业先进的“4D管理”模式,打造透明、安全、高效的加工后台;场景组合:将“早餐厨房”与“早晚市折扣”相结合,提升坪效,并将加工间变为吸引顾客的“透明直播间”。
这一切的基础,则是对损耗的极致管控,降损耗就是赚毛利。尤其是生鲜部门,需要通过打通“生鲜内循环”来提升商品周转率,从根本上优化供应链效率,为合理的定价和毛利空间创造条件。
经营思想最终要落地到可感知的顾客体验上,即“优美的环境、丰富的商品、合理的价格、优质的服务”。
优美环境并非奢华的装修,而是干净、卫生、舒心的购物空间,再通过专业的商品美陈和电教营造氛围。
丰富商品不是SKU数量的简单增减,而是客层结构的丰富度。既要保留满足民生需求的“平价商品”,也要引入代表品质生活的“优选商品”,避免调改后给顾客造成“装修成本转嫁商品价格”的负面印象。
合理价格是对采购专业度的极大考验。我们要建立科学的品类毛利体系,对民生商品、敏感商品设定毛利上限,通过打造高毛利商品和降低损耗来平衡整体盈利,而非简单地将所有运营成本叠加到毛利率上。
优质服务远不止礼貌用语,其核心是让顾客能轻松买到想要的商品,好商品本身就是好服务。同时,通过专业技能培训,让员工能提供导购、讲解、试吃等增值服务。
落地标准体系
调改的深入推进,必然要求组织能力与营运标准的同步升级。
建立十大营运标准体系(如商品标准、服务标准、安全标准、实操标准等)是培养员工成长和保障企业运转的基石。许多企业并非没有标准,而是标准被“悬置”,锁在办公室文件柜里,没有转化为员工每日的操作习惯。
我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大道至简”,将复杂的标准转化为可视化、易操作的看板和清单。如每日巡检清单、试吃SOP、温度管理三表、滞销品处理流程等,让一线员工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打造“高人才”管理体系是组织变革的核心,以“六高”人才体系为例:高关怀、高能量、高要求、高标准、高品质、高收益,这是一个正向循环。
企业首先对员工给予足够的关怀,不仅是物质更是系统性的尊重与成长支持,激发其正向能量;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要求和高标准,从而产出高品质的工作成果;最终通过高收益回报员工和企业,形成良性闭环。
激活基层,推行“动态排班制”“师徒制”“技能工资”“创新奖励”等形式。特别是在加工部门,要根据销售高峰灵活配岗,鼓励老师傅传授经验,以及奖励员工在新品推广和服务创新上的贡献。
赋能中层,强调“培养人”是主管级的基本功和核心考核指标。不能只埋头做业务,必须承担起团队复制和人才梯队建设的责任。
革新工具,采用“晨会三句话”“新员工培训包”等简单有效的管理工具,确保信息穿透、标准落地。
对于调改中的“硬骨头”——加工自营板块,更需要标准的强力支撑。无论是联营还是自营,没有绝对答案,则是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标准化和管理能力。
如果自营,要建立“三专五防”制度、添加剂使用记录、消毒台账、留样制度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以及严格的加工流程SOP(如馒头的面、水、糖、盐配比)。
联营盲目转自营,却缺乏损耗控制和标准化能力,可能会导致巨额亏损。联营模式的关键则在于选择理念相合,并且能够提供差异化商品的合作伙伴,更重要的是要对其进行统一的营运标准管理和监督。
超市调改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其成败不在于投入资金的多少和装修的豪华程度,更重要的是要告别盲目跟风,聚焦自身特色,重构经营模式,夯实管理基础。
“脚底有泥,心中有底”。企业老总一定要多走出去,到现场、到基地、到同行那里去学习,或许这才是区域零售企业在变革浪潮中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THE END
本文根据“坚果产业高效营销培训班”内容整理,如需转载请联系中国贸协秘书处。
作者丨郑继新
编辑丨郑继新
审核丨葛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