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生活丨手机里的家乡
最新动态
生活丨手机里的家乡
2025-07-031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我用的手机内存不是很大,但一直收藏着这些年来我回家乡时陆陆续续拍下的几十张照片。这些照片有曾经和家人住过的旧房子,挑过水的老井,通往远处的石板路,放过牛的山,捞过鱼的河,水库里的木船。当然,还有水田和旱地,家乡的庄稼和瓜果蔬菜等。


收藏这些照片,时不时翻一翻,不言而喻,这源于一种人们常说的恋旧情结。事实上,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岁数特别是到中老年之后,经过岁月的沉淀,工作的锻炼,生活的洗礼,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欣慰还是沮丧,总会有诸多感叹,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回回头,找寻出发的地方。回首初心,看看走过的路,看看岁月留下的足迹,进而穿越时光隧道,重温那些触动心灵的记忆,重拾那些少不更事时的往事,沉浸在一份也许只有自己才能读懂的奇妙的情感世界当中。


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我的少年时代,正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物质还不是很丰富,生活尚不是很殷实。以我这个出身于湖南的相对贫寒的农家子弟为例,小时候一个月也吃不到一两次肉,总觉得缺油水,总觉得肚子饿。由于父母都在生产队种地,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等到新学期开学了,学费还没凑齐,所以总是要拖欠。衣服总是要等到过年时才可能添置一两件新的。有时想要买个练习本或铅笔什么的,需要提前好几天跟父母亲说,最后母亲才下定决心从积攒的鸡蛋里拿出一个交给我,让我去小卖铺换个小本或铅笔……所以说,就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上学懂事的时候,看到人家能经常吃上白米饭和辣椒炒肉是很羡慕的,盼望着自己家早一天也能衣食无忧。至于自己家乡的风景到底美不美,那时确实还没有这个念头。


十八岁后,我离开家乡到塞外的古城宣化上学,以后又分配到北京工作,终成了“北漂”一族。想家,就成了家常便饭。唐代贺知章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开家乡久了,岁数大了,家乡在我的印象中反而会更加清晰与具体起来。如今,父母亲都已离世多年,他们留在我脑海中的影像也慢慢变得模糊。而每当我踏上家乡的土地,总感到既亲切又有些陌生,还带有一丝惆怅与失落。家里盖了一座新的房子,但那座老房子还留着最后几间没有拆除。看到破旧的熟悉的房屋,仿佛还能看到父母亲的音容笑貌。眼前的一切还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轻轻抚摸着堂屋前那一条磨得发亮的石门槛,仿佛父亲就坐在那里,悠然地抽着纸烟;看到那陈旧的灶台,仿佛看到母亲正在那里为我准备饭菜……不经意间,老泪已经洒满脸庞,苦苦的、酸酸的、涩涩的、甜甜的……


土地的仁慈、河流的博爱、谷物的恩泽、岁月的爱抚,家乡或故乡,已成为一个游子的精神之母。这是一种辽阔、复杂、矛盾的心情。在遥远的时空里,故乡或者就是一个小小的火柴盒,维系着无常人生的四季冷暖;而乡愁,则是火柴头,让人在刹那的温暖与光亮中,寻找到一个游子一生的方向。透过乡愁,我们可以感念生命的质朴与真情,可以认识人与自然在淡定、安然、静美中殊途同归,可以在记忆的袅袅炊烟里,袒露自己的胸怀,尽情放松自己的心情,让这颗已经疲惫的心,在坐看云卷云舒、追风逐月中得到净化和升华,让自己在感动中寻回久违的安宁与恬静。



有人说,不管家乡怎么改变,却始终改变不了我们对家乡的童年记忆。当我们不顾一切地回到家乡,却发现我们苦苦思念的不再是家乡,而是童年。谁说不是呢?斗转星移,时过境迁,我们可以重温过去的故事,但却不可能重新回到过去,也没有必要再踏进过去的河流。我们不必再为世事纷扰而纠结、焦虑、患得患失,而应当对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激,从容体味人生每一个瞬间的纯粹与美好。这也许就是手机里那些家乡的照片带给我们的东西。


THE END

来源丨《学习时报》

编辑丨郑继新

审核丨葛   欣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