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对话丨生意 · 成长路径
最新动态
对话丨生意 · 成长路径
2025-06-242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6月12日,2025年中国零售论坛圆桌对话环节,步步高商业集团党委书记陈志强引领上海城市超市创始人崔轶雄,西安每一天便利董事长张培彦,钱大妈高级副总裁程堂根,昂捷信息董事长孙可畏,北京时代商联董事长李涛,天虹灵智数科副总经理李冬,围绕“生意·成长路径”的对话主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以下为对话内容全文(经中国贸协整理):



陈志强:当生态的土壤足够丰沃,生意的种子才能破土而生。从流量红利到用户深耕,从规模扩张到精益运营,零售企业的成长路径正面临关键抉择。


步步高从湘潭解放路的一家小店起步,至今已经走过30年历程。作为企业转型的亲历者,步步高近年来的调改,是源于对胖东来的学习和认同。当我们看到“员工幸福、顾客满意”的生态时,才真正意识到零售的本质不是规模竞争,而是回归消费者本身。



本次对话,将聚焦“生意·成长路径”这一主题,请几位嘉宾简要介绍各自企业的情况,并谈谈您在“成长路径”方面是如何做的。


锚定赛道,打磨差异化优势



崔轶雄:其实城市超市对我来讲已经是过去时,但目前我仍参与零售企业的各种咨询活动中,见证了许多企业的成长。


对于超市精品这个概念,我在90年代时就瞄准高端进口商品,认为是品质生活的象征。当然,各位同仁都想卖高端商品。其实,我认为好的商品就是精品,并非价格贵,源头好货才是本质。


最关键的还是要打通整个产业链。比如,做澳洲牛肉这个品类,我就会到澳洲牧场,从选牛、屠宰、分割、运输到最终的门店销售,全链条打通。当前消费环境使高端精品超市遇冷,但机会在于通过源头直采好货服务大众,相信每家门店都能成为好商品的超市。



张培彦:作为80后的代表,我在2010年就开始自主创业。截至目前,每一天便利在陕西地区约有2000家门店。同时,我还拓展做B2B业务。据统计,2024年共计销售30多亿元。


我把15年的创业过程分为三个阶段:2010-2015年,属于快速增长期,5年时间我扩展到600家便利店;2016-2020年,是盲目扩张的时期,我分别在北京、天津、包头、阿拉善等省市开设了八个分公司,并进军生鲜店、无人店等业态,结果败得一塌糊涂,几乎濒临倒闭;2020-2025年,彻底回归理性,聚焦核心竞争力。也正是这个阶段,每一天便利才开始2B、2C模式。


我认为,企业的成长路径和创始人的心态、认知、能力息息相关,我们要在不确定中寻找稳定,在稳定中寻求提升。当下的市场环境对便利店而言,找准定位,提升单店竞争力才是关键所在。



程堂根:钱大妈从2012年东莞的一家猪肉专卖店起家,经过13年发展,目前全国超3000家门店。2024年,钱大妈销售额约130亿元。


钱大妈成长的核心是始终坚守日清模式,不卖隔夜肉。多年来,我们只提供高品质、低价格、好服务,坚持每天7点后阶梯打折清库存,确保日清。近些年,尤其在华南、华中等地区,生意非常好。


拥抱技术,赋能高效运营



孙可畏:昂捷信息成立于2002年,23年来一直为零售企业提供信息化、数字化服务,现已发展成为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服务商。


昂捷信息成功关键则在于稳健经营,持续优化人员与产品,不断满足市场需要。其次是用户至上的理念,我们高度重视用户满意度,并与众多客户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相互信赖、依赖,共同成长。


对于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成长过程中如何规划适合自身的模式,我们采取产品化策略。虽然对于所有用户使用统一软件版本,但实际应用效果千差万别。我认为,成功的企业一定有个共同点,就是不断追求完美。



李冬:天虹数科于1984年成立于深圳,业态涵盖百货、购物中心和超市,管理面积约500万平方米。


2012年,天虹数科正式启动数字化转型,也是中国零售业首个自建技术研发团队的零售企业,至今在数字化方面已经投入近20亿元;2019年,IT团队独立成为灵智数科,专注为行业赋能;2023年,启动大模型建设;2024年,发布首个垂类大模型“百灵鸟AI大模型”,解决零售垂直场景应用。


天虹的数字化始终指向业务痛点,确保数字化投入产出比。我们深知,所有需求源于业务,目标是利用技术实现零售业的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天虹数科还构建了完善的全生命周期顾客管理体系,结合营运策略,通过数字化平台精准识别顾客痛点,形成工单推动各部门改进。



李涛:时代商联是2001年成立,24年来致力于引进国外先进零售管理技术赋能本土企业。


2001-2005年,时代商联主要是开展商超、便利店的业务培训;2003年起引进日本技术,为永辉、家家悦、步步高等第一代规模化扩张企业提供物流中心、中央厨房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咨询,服务百强70%以上的零售企业;2018-2019年,顺应精细化运营趋势,组建中日精细化团队。


我认为,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要始终反问自己:“我是谁?从哪来?向哪去?”


日本超市1956年起步,20多年后生鲜流通主渠道(占比超90%)从传统专卖店转向超市。而中国超市1990年开始发展,35年后超市渠道生鲜占比仍不足30%,由此可见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我理解,零售行业提升主要还是在于向运营效率和打造核心两方面努力。首先要明确业态定位,也就是价值型或价格型,这也是转型的基础。之后,例如生鲜精细化,要从经营食材转向经营商品和体验化解决根本问题;而物流供应链升级的关键就在于去库存,包括大家讲的日日配模式,其实就是减少门店库存,降低人力与损耗。


THE END

本文根据“2025中国零售论坛”内容整理,如需转载请联系中国贸协秘书处。

作者丨郑继新

编辑丨郑继新

审核丨葛   欣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