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珍贵文物故事
抗日英雄邓铁梅用过的煎药壶
这把煎药壶是邓铁梅1934年5月在辽宁省凤城县小蔡沟张家堡子亲属张忠仁家养病时使用的,后作为遗物被后代珍藏。一把煎药壶,记述着抗日英雄邓铁梅不屈抗争的最后岁月。
1892年10月29日,邓铁梅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县磨石峪村,7岁读私塾,15岁入三门洞高等小学读书,毕业后到小市总甲所担任文书。不久考入本溪警察教练所,先后任本溪县警察大队班长,凤城县警察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县公安局长,哈尔滨东省特别区警察管理处督察员,牡丹江警察分署署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后,邓铁梅目睹日本侵略者横行,山河破碎,深感亡国之痛,在辽宁警务处处长黄显声的支持和帮助下,组建东北民众自卫军,在丹东、凤城、岫岩、庄河一带抗击日军,部队很快发展到一万多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1932年12月至1933年4月,敌人纠集大批兵力大规模“围剿”自卫军,邓铁梅为保存力量带领部队进入深山密林与敌开展游击战。1932年12月,邓铁梅率部粉碎了日伪军的第一次“大讨伐”后,日军分兵三路再次向自卫军扑来。敌人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所到之处建据点、修公路,实行保甲连坐法,割断自卫军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自卫军步步后退,伤亡不断,战斗部队已剩下千余人。
1933年12月,日伪军又发起第三次、第四次“大讨伐”,采取了更加恶毒的手段,实行归屯并户,断绝了自卫军与群众的一切联系。在这种困境中,邓铁梅召开了军事会议,决定把东北民众自卫军改编成若干支队,化整为零,进行小股游击,分散行动。并约定明年春天时,各小股支队再进行会合,重振东北民众自卫军。
东北民众自卫军化整为零后,邓铁梅带领小股部队在辽东南三角抗区内坚持斗争,以吸引敌人的注意,掩护其他小股抗日武装安全转移。长年征战,部队得不到休整,衣食极度短缺,三九严寒,战士们仍穿着单衣,常常几天吃不上饭。看到邓铁梅面黄肌瘦身体病弱的样子,参谋处长王者兴劝他离开抗区,暂避关内养好身体,再回来抗战。邓铁梅坚定地说:“战士们能在这艰苦条件下抛头颅洒热血,我岂能去休养。拼将此身一死,决不离开抗区一步!”
1934年5月,邓铁梅患了严重的痢疾,不得不由战士抬着随军行动。由于病情恶化,他被秘密送到凤城县小蔡沟张家堡子亲属张忠仁家养病。张忠仁家里没有药壶,于是从村东张文才家借来药壶,又上山采些草药为邓铁梅煎服。两天后,邓铁梅的病有所好转。此事引起同村沈廷辅的注意。沈廷辅出身富裕家庭,从小娇生惯养,后来家被日本侵略者烧毁,他参加了自卫军,当上连长。由于吃不了苦,他便投靠了日伪军。5月30日晚,沈廷辅带领伪便衣暗杀队,包围了张家。此时,张忠仁正在暗室里给邓铁梅喂药。沈廷辅破门而入,将邓铁梅抓获,后送至奉天陆军监狱关押。在狱中,敌人给他坐老虎凳,灌辣椒水,用皮鞭抽,用烙铁烫,所有酷刑都无济于事。日伪当局又以好吃好喝招待,企图让邓铁梅投降,但邓铁梅却以绝食拒绝敌人的威逼利诱。敌人见所有办法都不能动摇邓铁梅的抗日救国决心,于1934年9月28日清晨五点对他残忍地下了毒手,并灭绝人性地把他的遗体投进监狱的狼狗圈。邓铁梅壮烈牺牲,时年 42 岁。
2007年5月,邓铁梅的侄子邓宗环将一直保存的这把药壶捐献给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如今,这把药壶作为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对外展出。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世纪老人默默地向人们述说着抗日英雄邓铁梅勇驱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英雄业绩和矢志不渝、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THE END
来源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编辑丨葛欣
审核丨郑继新
往期推荐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