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一双筷子,看似平凡无奇,却在双枪科技董事长郑承烈的手中,演变为撬动百亿市场的金钥匙。
工艺竹筷 奠定根基
1991年,郑承烈从浙江建筑工业学校毕业,当时他顺利拿到了在外人看来的“铁饭碗”,被分配到城建局工作。与90年代体制内选择下海的人员一样,郑承烈在众人不解的眼光中,毅然放弃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1995年,郑承烈创立了双枪科技,并于2021年8月A股主板上市。
面对当时传统竹筷市场深陷价格战泥潭,他独辟蹊径,将艺术审美注入日常餐具,推出12款彩色浮雕工艺筷,但定价同样比普通产品高出10倍。
这种奢侈品思维在义乌市场频频碰壁,郑承烈凭借口才与真诚,最终与一位销售商达成合作,首单就售出180万双筷子,也让他获得了第一桶金。
双枪科技以工艺筷为起点,逐步构建起涵盖筷子、砧板、勺铲等五大品类,发展成为超过1000种单品的厨房生态。
从耐高温合金筷到稻壳砧板,双枪科技持续突破竹木制品技术边界。其自主研发的植物纤维注塑工艺,产品耐热性提升至220℃,并成为北京奥运会、G20杭州峰会等国际盛会的礼品筷供应商。
截止目前,双枪科技累计拥有55项发明专利、147项实用型专利,产品已经进驻沃尔玛、麦德龙、盒马等2000余家商超,市场占有率超20%,奠定了中国“筷子第一股”的行业地位。
2014年,双枪科技成立竹材研究院,探索深加工技术。通过竹炭、竹纤维等副产物开发,将竹材利用率从60%提升至95%。这种全生命周期开发思维,为双枪后续竹笋业务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极野鲜笋 破茧而生
当传统餐厨具市场趋于饱和,郑承烈意识到守着筷子打天下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时,必须用竹子的全产业链开发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双枪科技以“竹”为核,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竹业链深加工领域。
2023年,双枪科技斥资近7000万元收购三明极野、桃江极野两大竹笋加工厂,创新推出“极野鲜笋”业态品牌,正式进军食品赛道。
以打破季节限制,以“B+C双轮驱动”重构消费场景,更以“吃干榨净”的理念,打造全竹生态闭环。
双枪科技这一跨界举措,不仅是品类的拓展,更是一场关于竹资源价值革命的战略突围。从一根竹笋到万亿竹经济,双枪正以创新者的姿态,重新定义中国竹产业的未来。
鲜笋虽美味,但保鲜却难如登天。春笋采挖期近30天,传统方法保存的笋容易发酸变味。双枪科技为此投入重金研发“三重锁鲜技术”,打破了春笋的季节限制。
双枪科技将竹笋采挖后6小时内送入零下42℃速冻机(隧道网带速冻机),瞬间锁住鲜甜脆嫩。同时,建设2万吨级巨型冰箱(智能冷库),全年保持零下18℃恒温,让鲜笋365天不变质。
另外,使用96℃热水为竹笋进行杀菌,不添任何加防腐剂的基础上,保质期长达18个月。
极野鲜笋定位餐饮、零售、礼盒等领域。目前,极野鲜笋已经先后为海底捞研发炭烤笋排火锅菜,给乡村基开发酸辣笋尖浇头等特色产品。
极野鲜笋B端业务占比60%,复购率超85%以上。
针对年轻人,极野鲜笋还特备推出“爆汁手剥笋”“轻食糯米笋”等产品,并通过线上直播单场卖货超过百万单。
另外,极野鲜笋与中国美院联合设计二十四节气笋宴,把竹笋包装成养生礼品,得到了市场普遍认可。
连锁工厂 重构生态
针对竹材运输成本高、加工分散等难题,双枪科技推出“连锁工厂”战略。
在江西、福建等竹产区30公里辐射圈内建设标准化工厂,实现“就地采收、就地加工、就近销售”的核心目的。
江西工厂投产后即实现毛利率40%,较传统模式提升了15%。
双枪科技计划近期再建设10家连锁工厂,年消耗原竹50万吨,预估带动产业链综合效益累计提升30%以上。
双枪通过“经销商+直营”的双渠道模式,已进入海底捞烧烤燃料供应链,并开始布局家居除醛、净水滤芯等新兴领域。据相关数据统计,2024年该业务营收突破5000万元,预计三年内规模达5亿元。
双枪科技还搭建“竹链云”产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种植端、生产端、消费端的智能化升级。
种植端,双枪科技通过卫星遥感监测竹林长势,精准预测产量,订单匹配误差率将至3%以内。
生产端则通过MES系统动态调节生产线,使设备利用率达92%,能耗降低18%。
同时,双枪科技运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的产品并打造爆款,促使产品研发周期缩短至45天。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双枪科技营收约14亿元,相比2023年呈增长趋势。而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全渠道营销能力的提升,以及新品类的显著放量。
守得住筷子竹业,破得了竹经济新局。在郑承烈看来,双枪科技转型绝非盲目多元化,而是竹资源价值深挖的必然选择。
6月11-13日,2025中国零售论坛,双枪科技董事长郑承烈将分享小赛道也有大市场的实践案例。
THE END
作者丨郑继新
编辑丨郑继新
审核丨张 鹏